針對湯圓處理前中後三階段的問題,在此為您提供一個湯圓簡明攻略。
隨著對每年新年的期待,冬至也隨之來臨,緊接著又是春節後的元宵,在這兩個日子,許多人家中都會應景地煮湯圓、吃湯圓,但一開冰箱冷凍庫,不知何時買的庫存湯圓該怎麼處理?太久沒有煮,該怎麼煮才可以讓湯圓好吃?吃不完的湯圓該怎麼保存?針對湯圓處理前中後三階段的問題,在此為您提供一個湯圓簡明攻略。
對於湯圓這種節慶特色鮮明的食物,加上保存在冷凍庫,常常節慶過了,便被忘了,湯圓成了僅次於粽子的冷凍庫節慶釘子戶。
一般市售包裝冷凍湯圓,包裝上都有標示製造日期與保存期限,通常為數個月到一年。若是市場販售的散裝生鮮湯圓通常未加添加劑或防腐劑,建議最多兩周內一定要食用完畢,不宜久置,故在這裡討論的會以包裝冷凍湯圓為主,若有從冷凍庫裝挖掘出塑膠袋包好卻想不起是何時買的散裝生鮮湯圓,建議果斷放棄直送廚餘。
若是已開封過的冷凍湯圓,就算是有快速封回且置入冷凍環境,儘管在保存期限內,建議也不要超過製造日期半年以上,畢竟曾開封並與外界多了接觸,對保存條件多少還是有所影響。
湯圓在冷凍庫中存放較久後,由於水分的散失,常會有開裂的狀況,若不處理直接煮,好好的一碗芝麻湯圓就會變成一碗芝麻湯佐糯米糰。若要修補湯圓,可將湯圓從冷凍庫取出後在常溫環境稍微解凍一下。根據小學自然老師說的,水蒸氣遇冷會形成小水滴的原理,湯圓表會逐漸濕潤。若只是個小裂縫便可在湯圓已濕潤且具一定可塑性時,以冷水沾濕手指再將其捏回去即可。要是湯圓裂口較大,以上述作法已經補不上,由於湯圓主要成分是糯米粉,故可以將湯圓表面沾溼,讓湯圓滾幾次糯米粉,以重新裹上新補的外皮。
不過在無法用手指直接填補的狀況下,要滾糯米粉的作法需要準備的材料較多,且有時裂口較大也代表湯圓的水分流失較為嚴重,故有時就算補好後,還是有可能發生久煮不透的狀況,也就是外部已軟爛,但內部還是粉粉的情形,故在要大動作前,還是要考量一下是否符合時間與材料成本。
對於不常下廚,但在冬至元宵想應個景或單純嘴饞想吃個湯圓的人們來說,每次要煮湯圓時,為了提升湯圓Q彈完整的成功率,很可能都要查一下煮法。
首先先大火煮滾足量的水,一般湯圓包裝上也會有建議的水量,千萬別因為湯圓少而減少水量,有足夠多的要水,才能讓湯圓在煮的過程中彼此有足夠的空間活動、浮起、不沾黏。相對來說,若水量不足不但會讓湯圓在煮的時候更容易碰撞,更會導致湯圓容易彼此黏在一起進而破裂。
等待水煮開後,將湯圓從冷凍庫取出便直接放入滾水中,如此有助於湯圓定型。千萬別解凍後再煮,否則完全解凍的湯圓在解凍過程中吸入太多水氣,一旦下水,很快就軟爛不堪了。
在將湯圓入鍋前可先用勺子輕輕地攪拌,讓鍋中的水流形成緩慢的漩渦,如此也能讓湯圓較不易相互黏連或黏鍋底。而在將欲煮的湯圓全部放入滾水後,改轉到小火慢煮,以避免大火的劇烈水流使湯圓外層過於軟爛,小火慢煮也有助於內餡更均勻熟透。
冷凍湯圓在入鍋後,會導致水溫降低,故需小火煮一下才會回到煮沸時的狀態,此時再加入一小碗冷水降溫後,維持小火,待水再滾後即可將湯圓撈出,不但可確保湯圓熟透,也能讓湯圓外皮更加Q彈。
市售的包裝冷凍湯圓數量對許多小家庭來說,常常是煮一包太少,煮兩包又太多,煮剩下的湯圓又很容易成為冷凍庫節慶釘子戶。想全部煮完,近年新聞媒體常在各節盤點各類節慶食物熱量,提醒人們就算佳節享用美食,也要注意體重控制,也算是另一種的每逢佳節倍思”輕”—每到了節慶時更深感體重減輕的不容易。於是,如何保存煮好的湯圓,避免當日熱量超標且能在改天想吃再加熱後,還能維持住湯圓一定的口感就成了重要的課題。
首先須找到適當容器,需大小差不多足夠平鋪須保存的湯圓,且邊緣高於湯圓的高度,才能於其中盛裝漫過湯圓的水,在前兩個條件滿足的前提下,以有一定深度的盤子或不鏽鋼容器為佳。
將平鋪著湯圓及盛著適當水量的容器放冷凍庫中結冰,若想加快結冰速度可在其上覆上少量冰塊,而建議使用不繡鋼容器也是為了加快結冰速度。切記無論是單用湯水還是有加冰塊,重點都是恰好略高過湯圓即可,儘量不要高出太多。
當想要再次食用湯圓時,將已結冰的湯圓從冷凍庫取出後,可稍微放置一下,較容易將冰凍的湯圓塊取出,在此同時也請先將水煮沸備用。會建議使用盤子或不銹鋼容器也為了將其方便取出,若想再更快一些,也從容器底部沖水。在將湯圓冰塊取出後,請務必將原本的湯圓冰塊以底面朝上、上面朝下的方式顛倒放入正在沸騰的水中。待湯圓浮起且再度沸騰後,即可撈起煮好的湯圓,如此處理,即可恢復湯圓原本八九成的Q彈。